近期,本地少年坠楼自杀事件频密发生,震惊教育界,不得不令人有所担忧。18日,先是槟城恒毅中学一名14岁女学生在学校坠落自杀,紧急送医后重伤不治。根据警方调查后证实,死者有留下遗书,内容指自己面对学业压力,达不到第一名的标准。 19日,一名16岁少女在古晋的住家公寓从12楼坠楼,当场毙命,目前暂不知为何少女坠楼原因。本月7日,芙蓉中华中学一名16岁印裔男学生在凌晨6点时许从学校4楼坠下,头部受创,伤重身亡。据悉,死者在意外发生前一晚突然在房间哭泣,但不愿向家人说明原因,未知是否面对学业压力。而在上月1日,吉隆坡坤成中学一名华裔女学生从学校8楼坠下,不幸重伤毙命。据了解,该女生在坠楼前,曾在社媒平台发布限时动态和开直播道别,随后便从高楼一跃而下。据悉,该女生为了开朗活泼,事发前在上课时还有说有笑。
我国政府也观察这项青少年自杀课题。上月,教育部长法丽娜表示,教育部严正看待学生有自杀念头且上升的迹象,以及俗称自残行为的条码趋势(即学生用锋利物体如刀片划伤手臂的行为,是一种有害的应对情感痛苦、忧伤、愤怒和压力的方式,换来短暂的平静感并释放身心压力)。根据卫生部属下公共卫生研究所向13岁到17岁学生展开的青少年健康检查,在2022年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上升至13.1%,涉及人数达到4300人,5年前这一比例是10%。因此,部长说辅导员和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初期阶段制止上述行为;该部也实施系列干预措施,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以便为他们建立良好、安全的生态系统。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说,少年的大脑发育未完全,指的主要是前额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前额叶皮质位于大脑前额前部,其功能主要掌管决策、思考、情绪调节、道德判断等,一般直到约20岁才发育完毕。另一方面,杏仁核 (amygdala) 主要功能为产生情绪激励从而增强记忆。少年的负面想法和情绪有可能某件事故的发生而特别地印象深刻,例如学业压力、同学霸凌、原生家庭等等。而受前额叶发育影响,孩子若遇到阻碍或难题时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或理性解决问题。
根据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的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理论当中,少年在青春期(12至18岁)正处于自我认同和角色混乱的阶段。在这阶段,少年正处于童年期和成年期间,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寻求身份认同。因此,少年比较在意自己在别人的印象和评价,或者为自己扮演着怎么样的定位而苦恼。此外,少年与人认识的社群从家庭转为学校,身边都是同学和老师,赴校上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知识和培养学业能力。然而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学业功课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同学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虽说在大马教育制度当下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其实也并不好过,然而在儿童期(6岁至12岁),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勤奋以寻找乐趣。一旦没有形成这份勤奋感,他们就会感到丧失信心而产生自卑感,很可能因此成为自我消极。然而儿童在这期间在生理和认知方面未充分发展,还不至于作出伤害或自残的行为。然而,当孩子过渡到青春期就不一样了。
如今现代社会大多数为双薪父母,抽出足够时间来关心孩子、做好相处和沟通并非容易,因为父母本身也是人,工作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后都累了,而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兴趣班等成了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因为一来冀望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二来不用自己费神费力来照顾,这样才显得自己每天努力工作赚来的收入都是为孩子着想的。这样说法有点一竿子打翻一条船,但这就是现代家庭普通发生的社会现象。
很多人都会说网络社交改变了现在的少年,造成他们缺乏社交技能,不会与人沟通,宁愿对着电脑或手机聊天也不想面对面交谈。可是我倒觉得,这视乎网络社交是否该被认为是沟通的目的还是手段,毕竟无可否认的是网络社交却是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拉近距离随时可进行交谈。反而比较需要关注的重点应该需要放在网络霸凌,毕竟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以匿名方式来发表污蔑或攻击性言论,而且也不受到网络平台严格监管。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人与人的连结总是通过身与心来接触的。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烦恼和要面对的问题,以前或许是烦着孩子吃不饱、没本事送孩子去上学等等。而现代社会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不是问题,但或许却缺乏了最需要的精神上的相处和认同。何况孩子身处的环境不只是在家庭和学校,还包括了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我们大人总不能一味地说孩子只要读好书考到好成绩就行了,因为在这阶段,他们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他们也在寻找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和角色,他们也希望被大人认可他们的表现,而在遇到脆弱时更需要有人陪伴。父母、校方或辅导员如何耐心聆听与沟通,在这阶段帮助少年寻找自我认同并成为更好的人,我们也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