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25

美国际开发署即将走入历史

近日,特朗普政府告知国会,准备撤销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 几乎所有的剩余职位,彻底关闭这一机构。一旦获得国会批准,USAID和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办事处也会同步关闭,相关职能将并入国务院。早前该署检察长保罗马丁在2月11日已被特朗普解雇,目前由国务卿卢比奥暂任代理署长。

特朗普上任为美国总统后很快就签署执行命令冻结大部分美国对外援助,为期90天,这项宣布导致USAID在全球范围内的数百个项目被迫陷入停顿。特朗普批评USAID无能且腐败,并指派亿万富翁马斯克负责缩减该机构规模。USAID在美国国内外拥有超过1万名员工,如今仅保留不到600人,82%的对外援助计划已被撤除,剩余18%的开发和援助计划将转移至国务院的管辖之下。

USAID是在1961年由时任总统肯尼迪创立,负责代表美国政府管理人道救援项目,被视为是美国对外援助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工具,也是陷入困境国家的外援来源。该机构涉及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健康、教育、粮食安全、民主建设等领域。除了在饥荒地区提供粮食援助之外,还运营全球最具权威的饥荒预警系统,透过数据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的地区。另外,其很大部分的预算也用于健康项目,包括疫苗接种以协助防止可能引发大流行的病毒传播。

美国是全球在国际发展上支出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USAID在2023财政年的援助高达420亿美元,主要用于非洲、拉丁美洲等贫穷国家,自2022年起又提供给乌克兰的人道援助工作,导致国际开发署的支出连年走高。在2020年之前,国际开发署的每年开销都在200亿美元左右,但随着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先后爆发,导致USAID的预算暴增一倍。

外界认为USAID的援助外交不仅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国家安全战略中与国防和外交并列的三大支柱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特朗普一直批评美国海外支出过高,多次指责USAID项目存在浪费和滥用,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其中2023年援助给乌克兰的资金就高达164亿美元,占全年总开销之39%,也成为特朗普不满乌克兰的导火线之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示警,美国等主要捐助国大幅削减援助预算,今年至少有1400万儿童将面临饥饿、营养不良或死亡的风险。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也表示特朗普的决定可能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于艾滋病。另外,拉丁美洲各国用于打击毒品贩运和贪腐、改善饥荒和不平等情况的项目也因美国援助冻结而陷入瘫痪。

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关闭USAID已经是势在必行。很多关键的拯救生命项目停滞造成数百万人受到影响,而多个仰赖美国援助的国家局势更是陷入危机。联合国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必须积极说服各国寻求更多援助,否则一旦人道项目资金耗尽,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Sunday, December 29, 2024

2024年之捐款

2024年来到尾声了,就来总结一下今年的捐款成绩。

原本有捐款给Batu Pahat的一组善心人士因对方停止慈善活动而于去年尾停止,所以今年我的捐款数额也跟着比去年减少。

今年的捐款细节如下:
World Vision = RM4,800
Orphan Care = RM3,000
Dignity for Children = RM1,200

明年应会再寻找一两个新的捐款对象来继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当然如果是得以扣税会更加理想。不过,前提是先找到一份新工作,等收入稳定后才有能力来作出更多捐款。

话说回来,我也直到这个月头比较空闲的时候才想起应该要写信回复我通过World Vision领养的四个小孩。现在都是通过他们的网站来写电子邮件啦,不再需要手写信件还要买邮票寄出去这么麻烦了。不过虽说是电子邮件,官方也表示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处理,或许是资源有限和路途遥远等因素所以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吧。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孩要健康长大,努力学习和快乐活着,这也是我唯一可以期盼的事情吧。

以前还会幻想着是不是等这些小孩长大后我们是否有机会见面,然后对方非常感动不断说谢谢和哭泣。现在想回来,还是算了吧,我只是通过金钱资助对方作为领养费,最大功臣其实不是我而是一直陪伴照顾他们的家人和World Vision的工作人员的细心培养,而我和他们本来就没有情感上的连结又怎么会有产生任何情绪呢?

尽我所能,问心无愧,有时想法还需脚踏实地的好。

Sunday, December 15, 2024

捐血

一向来有每隔两到三个月定期去捐血的习惯,而今天就去了释迦院顺利完成了第58次的捐血记录啦。没错的话,第一次捐血是和家人一起去商场,因为那时候捐完血可以获得一包礼篮的回报,可见赞助商出手很重!现在这个行情主办单位有免费赠送礼品就很不错了,而今天的回报就是一盒斋饭以及装满零食和快速面的袋子,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也有好几次去捐血后的收获是麦当劳汉堡,绝对吃得开心。

当然我去捐血的目的更多是对本身健康有好处,而且也可以帮助更多人,不单单只是为了免费赠品啦。根据早前卫生总监慕哈末拉兹表示,我国约2.3%为捐血者,和国际标准之5%仍有距离。平均而言,国内每日需要2000至2200包血液供1000人使用。持续性的捐血是必要的以确保血液库存一直都足够,因此国家血库中心和各州血液收集中心需要各造的合作和支持。如今在半岛各地的每个周六和周日都可以看到企业、神庙或非盈利机构都会举办捐血活动,假设一场活动可以筹到平均150包450毫升的血液,十个州属在同一天举办的捐血活动加起来也只有1500包血液,果然不足以应付国内需求。

一般来说O血型最多,而AB血型最稀缺,因为O型是万用捐血,不管是A型、B型、O型或AB型血者都能接受O型血者的输血;反之AB型血者是万用受血,可以接受A型、B型、AB型和O型血者的捐献。而我呢是A型,即是只能接受A和O血型,却可以捐给A和AB型血者。从网上查询到2015年的非官方资料,我国人口血型分布为:O型(38%)、A型(25%)、B型(29%)和AB型(8%),而各州属人口和血液库存水平一直在变化,毕竟血液用量无法事前预测,而且血液也不能收太久不然会坏掉,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人民踊跃参与。

捐血的好处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骨髓更好地造血。而一包450毫升的血液捐出来后通常分成三部分,即是血小板、血浆和红血球,分别可库存5天、1年和42天,因此才会有一包血可以救三个人的说法。所以,不管你是男还是女,只要年龄介于18岁到60岁,赶快带着你的红色小本本,可以去医院或捐血活动捐献您宝贵的血液吧,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可以救到三人呢!

Friday, December 6, 2024

《全球塑料公约》谈判破裂

全球性遏制塑料污染的条约在韩国釜山谈判为期一周后终究还是破裂,主要归咎于少数石油生产国希望公约关注塑料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但是逾100个国家却支持限制塑料生产,导致双方出现强烈分歧,没办法在设定的最后期限达成任何协议,下一轮谈判将在明年择期举行。

塑料污染无所不在,从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甚至到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能发现微塑料。由于食物中含有微塑料,人们每年可能会摄入相等于50个塑料袋的微塑料,突出塑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警告,人类每年生产超过4.6亿公吨的塑料,其中一半为一次性塑料。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量可能超过鱼类。

塑料污染的破坏力和后果并不亚于气候变化,促使众多国家在2022年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对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达成共识,并设下两年时间表以在2024年底之前制定一份关于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律约束文书,以彻底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然而《全球塑料公约》自2022年11月开始至今年谈判了五轮会议后依然无法获得全员同意。其中,以沙地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志同道合集团希望将焦点放在废弃物处理,坚持认为协议不应包括任何有关限制生产的内容,因为全球超过90%的塑料没有被回收利用,每年有数百万公吨的塑料垃圾被污染。然而另一边厢,以欧盟和非洲国家为首的雄心勃勃联盟希望限制且逐步减少塑料的生产。法国生态能源转型部长就说了: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到2060年塑料的使用量将增加两倍,即使全部回收和废物收集也无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除了上述两大阵营意见分歧之外,全球最大塑料生产国中国和最大塑料消费国美国在这项课题上的立场也是举足轻重,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中国表现不积极;美国随着向来对环保课题并不上心的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态度并不稳定。美中两国没有起到领军作用,导致联合国推动塑料公约的谈判更加举步维艰。此外,另一导致谈判僵局的因素是与会国家采取一致表决制而不是多数表决制,也为公约通过结果增加障碍。

塑料污染不会结束,公约也必须持续谈判着,各方还须展开更多努力保持合作精神来实现共同目标,毕竟没有人能够对这项全球性课题置身事外。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24

学生自杀事件,社会需多关注

近期,本地少年坠楼自杀事件频密发生,震惊教育界,不得不令人有所担忧。18日,先是槟城恒毅中学一名14岁女学生在学校坠落自杀,紧急送医后重伤不治。根据警方调查后证实,死者有留下遗书,内容指自己面对学业压力,达不到第一名的标准。 19日,一名16岁少女在古晋的住家公寓从12楼坠楼,当场毙命,目前暂不知为何少女坠楼原因。本月7日,芙蓉中华中学一名16岁印裔男学生在凌晨6点时许从学校4楼坠下,头部受创,伤重身亡。据悉,死者在意外发生前一晚突然在房间哭泣,但不愿向家人说明原因,未知是否面对学业压力。而在上月1日,吉隆坡坤成中学一名华裔女学生从学校8楼坠下,不幸重伤毙命。据了解,该女生在坠楼前,曾在社媒平台发布限时动态和开直播道别,随后便从高楼一跃而下。据悉,该女生为了开朗活泼,事发前在上课时还有说有笑。

我国政府也观察这项青少年自杀课题。上月,教育部长法丽娜表示,教育部严正看待学生有自杀念头且上升的迹象,以及俗称自残行为的条码趋势(即学生用锋利物体如刀片划伤手臂的行为,是一种有害的应对情感痛苦、忧伤、愤怒和压力的方式,换来短暂的平静感并释放身心压力)。根据卫生部属下公共卫生研究所向13岁到17岁学生展开的青少年健康检查,在2022年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上升至13.1%,涉及人数达到4300人,5年前这一比例是10%。因此,部长说辅导员和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初期阶段制止上述行为;该部也实施系列干预措施,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以便为他们建立良好、安全的生态系统。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说,少年的大脑发育未完全,指的主要是前额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前额叶皮质位于大脑前额前部,其功能主要掌管决策、思考、情绪调节、道德判断等,一般直到约20岁才发育完毕。另一方面,杏仁核 (amygdala) 主要功能为产生情绪激励从而增强记忆。少年的负面想法和情绪有可能某件事故的发生而特别地印象深刻,例如学业压力、同学霸凌、原生家庭等等。而受前额叶发育影响,孩子若遇到阻碍或难题时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或理性解决问题。

根据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的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理论当中,少年在青春期(12至18岁)正处于自我认同和角色混乱的阶段。在这阶段,少年正处于童年期和成年期间,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寻求身份认同。因此,少年比较在意自己在别人的印象和评价,或者为自己扮演着怎么样的定位而苦恼。此外,少年与人认识的社群从家庭转为学校,身边都是同学和老师,赴校上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知识和培养学业能力。然而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学业功课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同学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虽说在大马教育制度当下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其实也并不好过,然而在儿童期(6岁至12岁),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勤奋以寻找乐趣。一旦没有形成这份勤奋感,他们就会感到丧失信心而产生自卑感,很可能因此成为自我消极。然而儿童在这期间在生理和认知方面未充分发展,还不至于作出伤害或自残的行为。然而,当孩子过渡到青春期就不一样了。

如今现代社会大多数为双薪父母,抽出足够时间来关心孩子、做好相处和沟通并非容易,因为父母本身也是人,工作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后都累了,而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兴趣班等成了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因为一来冀望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二来不用自己费神费力来照顾,这样才显得自己每天努力工作赚来的收入都是为孩子着想的。这样说法有点一竿子打翻一条船,但这就是现代家庭普通发生的社会现象。

很多人都会说网络社交改变了现在的少年,造成他们缺乏社交技能,不会与人沟通,宁愿对着电脑或手机聊天也不想面对面交谈。可是我倒觉得,这视乎网络社交是否该被认为是沟通的目的还是手段,毕竟无可否认的是网络社交却是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拉近距离随时可进行交谈。反而比较需要关注的重点应该需要放在网络霸凌,毕竟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以匿名方式来发表污蔑或攻击性言论,而且也不受到网络平台严格监管。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人与人的连结总是通过身与心来接触的。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烦恼和要面对的问题,以前或许是烦着孩子吃不饱、没本事送孩子去上学等等。而现代社会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不是问题,但或许却缺乏了最需要的精神上的相处和认同。何况孩子身处的环境不只是在家庭和学校,还包括了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我们大人总不能一味地说孩子只要读好书考到好成绩就行了,因为在这阶段,他们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他们也在寻找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和角色,他们也希望被大人认可他们的表现,而在遇到脆弱时更需要有人陪伴。父母、校方或辅导员如何耐心聆听与沟通,在这阶段帮助少年寻找自我认同并成为更好的人,我们也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Saturday, May 13, 2023

2025年起禁用塑料袋

最近,我国环境部设定目标,放眼2025年起在全国全面禁用塑料袋,到时候所有商家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希望鼓励大家都使用环保袋,落实无塑料袋政策。放眼望去,目前还是很少会看到有人会带环保袋出门购物或买菜的,倒是在吉隆坡早市,就看到很多Uncle Aunty都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记得多年前马六甲商场也曾实施周末零塑料袋政策,带起环保袋风潮,搞得出门前都要提醒自己记得要带上环保袋,不然就要给20仙的塑料袋附加费,之后也不了了之了。当然现在车上都会准备几个环保袋,反正也不占空间。个人也很支持这个政策的,不然每次收回来一大堆塑料袋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袋子太小的话也不能当垃圾袋,而有些塑料袋质量比较差的,放太久还会碎掉呢。

个人方面,自MCO开始后我都是早上带着便当盒去打包午餐装进布袋里,一周五天工作日这样做,一周就减少了5个塑料饭盒和5个塑料袋的使用了,一个月累积起来也是满可观的数字。当然也看过有些人认为,就算我不使用塑料,别人也还是会用的,整体上也没有减少太多塑料袋的消耗。但关键处在于人而不是塑料,如果越多的人都减少使用塑料,就更有可能影响和带动周边人的习惯和态度,久而久之必能降低塑料袋的使用。当然,每个人习惯用塑料袋就是因为方便,用完后就丢掉不用收拾手尾,但谁又来为地球的塑料污染来作善后工作吗?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首先看政府的制度和策略如何来设计更环保的方式来推动人民,第二需要加强环保和气候变化的知识和教育给人民,让大家都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一些小举动是这么有意义的。

如今,我国政府总算踏出了第一步,2025年后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是制度和策略设计得再好,没有执行力的配合多半是失败收场。但我们不妨从本身做起,当个有自律和环保意识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毕竟减少塑料垃圾,总算是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Friday, December 30, 2022

2022年捐款感想

2022年的捐款数额首次突破五位数,高达RM10,601,远超过今年收到的股息 (RM8,719.04) 。

捐款细节如下:
World Vision = RM4,006
Orphan Care = RM2,400
Batu Pahat Charity Home = RM2,400
Dignity Children = RM1,200
以爱社区及临终关怀中心 = RM595

与2021年相比,捐款足足提高了18.4%之多。当然不是因为收入增加的关系,只是觉得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很不好,经济增长乏力,民间社区和NGO收到的捐款肯定大幅缩水。我可以省吃俭用,一个人生活也无需花太多钱,但是贫穷人家和弱势群体却生活成本压力大,加上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本食品都不断在涨价。而我自己至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还不至于要挨饿。心想,什么时机做善事最好?答案是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趁现在。不需要等到自己有钱有财富了才去做,因为还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命可以活到那一天。

上星期收到了来自World Vision的信函。老妈问:这么多信,你领养了多少个小孩?一个人要给多少钱?我回答:共四个小孩,每小孩要给RM80。她听后默不出声,大概是心里在盘算每个月出RM320,一年就差不多也要RM4,000。当然对我来说,就算这笔钱我不出放在银行赚利息,其实也赚没有很多钱,但对落后国家的小孩来说,这些钱足以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食物、教育、卫生等等了。就算互不相识,种下一颗善良的心,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大,为他们的国家乃至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

我知道我并没有做得最好,但在对的时间做着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