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3, 2023

2025年起禁用塑料袋

最近,我国环境部设定目标,放眼2025年起在全国全面禁用塑料袋,到时候所有商家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希望鼓励大家都使用环保袋,落实无塑料袋政策。放眼望去,目前还是很少会看到有人会带环保袋出门购物或买菜的,倒是在吉隆坡早市,就看到很多Uncle Aunty都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记得多年前马六甲商场也曾实施周末零塑料袋政策,带起环保袋风潮,搞得出门前都要提醒自己记得要带上环保袋,不然就要给20仙的塑料袋附加费,之后也不了了之了。当然现在车上都会准备几个环保袋,反正也不占空间。个人也很支持这个政策的,不然每次收回来一大堆塑料袋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袋子太小的话也不能当垃圾袋,而有些塑料袋质量比较差的,放太久还会碎掉呢。

个人方面,自MCO开始后我都是早上带着便当盒去打包午餐装进布袋里,一周五天工作日这样做,一周就减少了5个塑料饭盒和5个塑料袋的使用了,一个月累积起来也是满可观的数字。当然也看过有些人认为,就算我不使用塑料,别人也还是会用的,整体上也没有减少太多塑料袋的消耗。但关键处在于人而不是塑料,如果越多的人都减少使用塑料,就更有可能影响和带动周边人的习惯和态度,久而久之必能降低塑料袋的使用。当然,每个人习惯用塑料袋就是因为方便,用完后就丢掉不用收拾手尾,但谁又来为地球的塑料污染来作善后工作吗?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首先看政府的制度和策略如何来设计更环保的方式来推动人民,第二需要加强环保和气候变化的知识和教育给人民,让大家都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一些小举动是这么有意义的。

如今,我国政府总算踏出了第一步,2025年后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是制度和策略设计得再好,没有执行力的配合多半是失败收场。但我们不妨从本身做起,当个有自律和环保意识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毕竟减少塑料垃圾,总算是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Friday, December 30, 2022

2022年捐款感想

2022年的捐款数额首次突破五位数,高达RM10,601,远超过今年收到的股息 (RM8,719.04) 。

捐款细节如下:
World Vision = RM4,006
Orphan Care = RM2,400
Batu Pahat Charity Home = RM2,400
Dignity Children = RM1,200
以爱社区及临终关怀中心 = RM595

与2021年相比,捐款足足提高了18.4%之多。当然不是因为收入增加的关系,只是觉得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很不好,经济增长乏力,民间社区和NGO收到的捐款肯定大幅缩水。我可以省吃俭用,一个人生活也无需花太多钱,但是贫穷人家和弱势群体却生活成本压力大,加上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本食品都不断在涨价。而我自己至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还不至于要挨饿。心想,什么时机做善事最好?答案是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趁现在。不需要等到自己有钱有财富了才去做,因为还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命可以活到那一天。

上星期收到了来自World Vision的信函。老妈问:这么多信,你领养了多少个小孩?一个人要给多少钱?我回答:共四个小孩,每小孩要给RM80。她听后默不出声,大概是心里在盘算每个月出RM320,一年就差不多也要RM4,000。当然对我来说,就算这笔钱我不出放在银行赚利息,其实也赚没有很多钱,但对落后国家的小孩来说,这些钱足以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食物、教育、卫生等等了。就算互不相识,种下一颗善良的心,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大,为他们的国家乃至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

我知道我并没有做得最好,但在对的时间做着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很知足了。

Saturday, July 23, 2022

打击塑料污染的历史性时刻

今年三月份有个非常关键、但似乎不为多人所关注的一项重磅新闻: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通过一项历史性协议,旨在2024年前结束塑料污染,并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该协议涉及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和处置。在当下新冠疫情笼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复杂背景之下,联合国环境大会成功展现了难得的多边合作的最佳典范。这次通过的决议题为“终结塑料污染:制定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书”。

该决议决定设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该委员会将于2022年开始工作,目标是在2024年底之前完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草案。这份文书将反映处理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可重复使用和可回收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需求,以促进获得技术、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这是标志着地球对一次性塑料的胜利。这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之后最重要的环境多边协议。这是为这一代人和未来时代提供的保险,他们的生活中可能会有塑料,但不会被塑料毁灭。

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每年200万吨飙升至2017年的3.48亿吨,成为了价值5226亿美元的全球产业,预计到2040年产能将翻一倍。塑料生产和污染对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在气候变化、大自然丧失和污染方面造成“三重危机”并引发一场人类灾难。

印度政府率先发出第一枪:从7月1日起实施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来应对街道上垃圾遍地和日益恶化的垃圾污染。这是因为各个城镇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用过的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最终会堵塞在排水沟、河流和海洋,而动物和海洋生物可能误吃塑料最终导致死亡。印度总理莫迪就在一份声明中说,印度对一次性塑料物品的禁令包括吸管、餐具、耳塞、包装膜、气球的塑料棒、糖果和冰淇淋以及香烟盒等产品。根据印度公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政策,收集和回收的塑料量需要提升,这意味着需要监管制造商,并要求他们必须明确标记产品中使用的塑料类型以便方便回收。除了提高可回收性,对替代品研发的投资也应该成为一个优先事项。政府需要对不遵守指导方针的行为处于罚款,还应该激励生产者转向更可持续性的产品。除了适当的监督,促进负责任的消费主义也非常重要。

我们每天丢弃的塑料很少被回收或者焚烧,实际上露天燃烧塑料会导致空气污染。大部分的塑料都会进入垃圾填埋场,多数可能需要1000年才能分解。但与此同时,潜在的有毒物质会渗入土壤和水中。德国研究员曾警告说,塑料微粒对土壤、沉积物和淡水的影响可能会对这些生态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他们表示,塑料微粒对土地产生的危害远远高于海洋,估计高出4到23倍,具体状况取决于环境。该研究员总结说,尽管在这方面进行的研究甚少,但迄今为止得到的结果都令人忧虑:塑料碎片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并可能引发多种不利影响。

根据今年6月一则报道指出,科学家在南极洲于2019年11月至12月期间从各处收集雪样,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这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南极生物在数百万年中适应了极端的环境条件,而快速的环境变化正威胁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当微塑料出现在高山或极地地区的冰雪时,可能会加速冰冻圈的融化;微塑料也可能会通过大气中的冰核进一步影响气候。目前在北极冰层和最深海沟中的鱼类体内都可以发现的微塑料,估计每年杀死100只多万海鸟和10万多头海洋哺乳动物。

不管是土壤、水系、空气、鱼类、贝类等食物和饮用水,微塑料都已经被检验发现了。长期接触塑料正在在损害人类健康,可能会影响生育能力、荷尔蒙、新陈代谢和神经活动。然而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塑料了,从食品、运输到包装,塑料简直是无所不在。

联合国在上个月召开的海洋会议就警告:人类呼吸的氧气50%由海洋产生,海洋也为数十亿人提供每天必要的蛋白质和营养。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去60%增加50%,其中约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污染由海洋吸收,但这造成海水变酸,威胁到海洋食物链和海洋吸收碳的能力。此外,全球暖化带来的过度高温90%以上由海洋吸收,这引发了大规模的海洋热浪,造成珊瑚礁白化,并使得缺氧的死亡海域扩大。更糟的是,大量污染投入海洋仍无止境,包括每分钟有相当一辆垃圾车容量的塑料倒入海洋。而根据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OECD) 最新一份报告,按照目前趋势,到了2060年,全球每年的塑料垃圾量将接近现在的3倍来到10亿吨。

随着世界各国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6) 已经针对全球变暖作出碳中和或净零排放政策的承诺,冀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如今接下来就是必须尽快淘汰使用塑料垃圾,避免日趋严重的塑料污染加剧对地球造成的危害了!

Saturday, June 18, 2022

OrphanCare的使命

虽然这些年来我也算是捐款不少了,但对于我捐献的对象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机构又如何运作等等终究还是一知半解,间中也只能通过报章或者他们发出的email来得知他们一些的最新进展而已,而上星期星洲日报副刊就正好有报道关于OrphanCare Foundation(孤儿关爱基金会)的新闻,这里就大概介绍一下。

根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万所收容机构,大约有6万4000名儿童生活在收容机构里。OrphanCare的使命则是推广去机构化 (deinstitutionalisation) ,阻止儿童和婴孩被送进收容机构里。为什么收容机构就不该收容更多呢?因为OrphanCare认为,每个孩童都需要家庭,而且根据研究,孤儿院里有80%的孩子拥有父母,为什么却把他们送进孤儿院呢?原因有好多,最大原因却是家庭贫困,父母没能力照顾孩子,只好选择送孩子进孤儿院,但这不该把父母这样的决定来合理化。

OrphanCare的去机构化操作确实有违大众的一般认知,以为孤儿院就该收容更多不幸的孩子,却不清楚孩子跟原生家庭分离,终究会对孩子造成不为他人所知的心里创伤。孤儿院和原来的家庭环境完成不同,从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变成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种族、年龄的孩子一起在孤儿院生活,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绝对不容易。毕竟,父母忽然间就这样消失了,孩子也许会想:是不是自己不乖不听话,被父母抛弃不理了?

尽管鼓励孩子回归家庭,OrphanCare永远优先考量孩子的福祉和安全,除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评估家庭状况,看是否该让孩子回归家庭生活,还设有相关程序来检讨整个过程,并跟进孩子回归家庭后的状况。

目前,OrphanCare也正计划推动寄养计划,给有需要的孩童暂时寄养在家庭,不用到孤儿院生活。若这项计划成功的话,有需要的孩子就能从原生家庭到寄养家庭生活,至少父母角色还在,不像到孤儿院忽然间要跟数十个人共同生活,也许能减少心里创伤,孩子也较容易调整自己。

研究显示,成长于收容机构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有更高机率感到沮丧、焦虑,甚至有自杀倾向,原因是他们被原生家庭抛弃,不具备归属感,所以跟寄养家庭生活的话,至少孩子是在有大人关怀和照顾的安全环境之下健康成长。

另外,OrphanCare和其他收容机构不同的是,他们还成立了弃婴航 (Baby Hatch) ,分别在八打灵再也、柔佛和双溪大年且24小时运作,并有社会工作者随时候命。该机构自2008年成立以来总共拯救了471名被遗弃的婴儿。我们可以有很多问题来指责抛弃婴儿的母亲,但至少,OrphanCare的这项计划,却让他们保留最后一丝尊严来安全把自己的亲生婴儿安置在弃婴航,总好过把婴儿丢弃在厕所、路边,甚至是垃圾桶。


我犹记得当年希盟推翻国阵上台成为执政政府后,当时大马史上首位副首相旺阿兹莎去参观了OrphanCare,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她本人也许能力平平,却充分发挥了政治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导大众对孤儿院的关注和注意力。就如上图所见,她眼神中充满了爱和怜惜。

老实说OrphanCare这样的计划其实并不讨好,有可能诱使更多年轻人不负责任就把婴儿丢弃在他们那里,但说到底这就是很现实的社会课题。为什么未婚生子?为什么没有做足安全性爱措施?为什么被强奸致怀孕?太多的质问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把矛头指向年轻女性。也许因为这样,在社会带着虚伪的态度看待这个课题之下,OrphanCare这样的动作反而更加难得可贵。

Saturday, January 1, 2022

2022年,新年快乐。

好久没有回来这里看看了,原来我在2021年竟然连一篇文章都没有留下,真是太疏忽了!
还好,捐款这个动作还是每个月都有在进行,2021年更是加码,从2020年总额RM4,200增加至RM8,955.80,涨幅足足有113%之多。

捐款对象和数额细节如下:
World Vision - RM2,880(助养三个小孩)
OrphanCare Foundation - RM1,800
Dignit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 - RM1,200
Charity Home in Batu Pahat - RM2,475.80
Others - RM600

这一年之所以提高捐款,因看到社会受到疫情和行管令冲击,导致需要援助的低收入族群更多,尤其当全国封锁期间,不时都会看到很多人排队就是为了拿爱心饭盒填补肚子,多少也是有点心酸的。而且在2019年疫情爆发后,我深信民间很多有心人一直在努力来救济他们,但是能持续多久,心里还是有点疑问,因此就认为倒不如等到2021年看看再做决定。而事实也证明了对抗疫情远比想象中还久,直到今天依然还没结束。

而由于政府实施禁止跨州,我在Batu Pahat也待了整大半年,因此心里也涌起了捐款给当地有心人士的念头,因此就上面子书浏览,最终寻找到这一家Charity Home,他们每个月初都会定期在某个地方派发物质给合格人士(即弱势族群)。一开始我是自己去商场,购买米袋、食用油、面、饼干等等然后再转交给他们,后来他们反建议我不如直接汇钱去他们采购的商家,方便容易结算。和老友说起了这件事,想不到他也每月固定转账给我来参与支持,也实在太有心了。

年头我和老友也在面子书看到有个少女紧急募款来资助其父亲动手术的贴子,我们也为此讨论,毕竟也不知道对方是真人真事还是骗子一个。心里犹豫不决,最终还是转了RM100给对方。结果第二天,对方贴子突然撤下,心里想我果然还是上当了,结果几个小时后却看到对方更新贴子,原来其父亲最终还是不治过世。当下心里的难过,居然超过RM100的捐款。事后回想,这个社会虽然还是有很多骗子,需要求助的人只会多不会少。如果只用排除法,我们就无法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忙的人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正确寻找帮助的渠道,而我们只能审视和分辨真假,而自己最后捐出去的数额是本身情绪可以足够承载吗又该不该也在捐款决定的考量范围之内呢,恐怕也是因人而异吧。

2021年的捐款额已经超过我当初设下的目标,甚至也高过我在2021年收到的股息。计算Donation Payout的话也有132%。而2022年的捐款预算依然还是会增加,个人计划至少有RM10,000,也差不多等于本身一个月多的薪水了。我个人其实很少消费的,而且估计新的一年依然不会出国旅行,因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就比如捐款这样有意义的事。毕竟经历疫情之后我明白,有些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可以不必等到以后才做,而且现在也有足够财力可以做这件事情,对比起那些亲身力行的志愿者,我的贡献真的不足挂齿。

2022年,新的一年,新年快乐。简单设下目标,希望今年过得充实,平安健康就好。

Friday, December 25, 2020

Merry Christmas 2020

今年时间过得太快太容易,可是疫情爆发以来持续到现在其实我们都过得不容易,愿所有人有个愉快的圣诞节,而不幸患上病毒、正隔离或治疗中的人也能脱离苦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这次的新冠疫情导致很多企业倒闭和人民失业,同时也加剧社会分配不均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然而政府实际上援助给非政府组织或慈善机构做得不足,中下底层人士、穷苦小孩、弱势群体等的需求和声音更是被忽略掉,不禁替之难过。

今年的捐款总额达RM4,200,对比去年增长了28.4%,细节如下:

World Vision - RM2,000
OrphanCare Foundation - RM1,200
Dignit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 - RM900
Lebanon Emergency Appeal - RM100

贡献不多,只是小小心意,希望尽我所能,持续提高股息的被动收入来增加捐款分配,形成稳定而源源不绝的现金流来源。下一年的目标已经设定为RM5,880:OrphanCare Foundation会从现在的每月RM100增加至RM150,另外也在World Vision领养一个来自刚果的小孩,每月捐出RM80。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年可以做到固定领养一个小孩的计划,趁着有生之年做多点贡献,但愿世界变得更美好与和平。

我不是基督或天主徒,但还是趁此佳节,祝这里的朋友圣诞快乐,有个美好的一天。今年的文章写得很少啊,至少在2018年底的时候心思都是放在这里的,所以写的文章也比较多。回到如常工作和投资后,来这里的次数也自然而然变少了,但不代表我已经忘记了这里,想从事慈善和对社会有益的事总是在心中周转着,只是要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始终还没有个概念。

或许想着想着,总有一天会想到的。嗯。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20

国外有环保少女,国内也有爬树少女

前阵子看到瑞典环保少女桑伯格的新闻,报导说在休学一年发起对抗气候变迁运动后,今年17岁的她已重返校园。

我对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为表明环保立场,桑伯格拒绝乘飞机赴美,而是登上以太阳能和水力为供能的帆船,从英国启程出席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无语的是,媒体却质疑环保少女并非如她所主张的那样环保,比如,她的船上出现了塑料水瓶;而为了取回这艘船,两名外国船员还得专程乘坐飞机赴美,再把它开回欧洲,相比这番劳师动众的操作,倒不如一开始就乘坐飞机更加环保得多了。而英国天空新闻台更说,打造这样一艘顶级赛艇需要大约三吨的碳纤维,整个造船工艺也完全谈不上环保理念。

看到这里我也真是醉了,一群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本应有能力在环保事业做得更好,拿出具体方案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他们却针对一位小女孩大肆讽刺!所幸桑伯格的主张却得到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曾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未竟事业,拯救地球的重任要落在年轻一代身上。

而最近,大人欺负小孩的事件也在国内发生。两位傲慢无礼的通讯部和财政部副部长大人联合指责沙巴大学女大学生薇薇奥娜上传爬树视频只为博取YouTube点击率,并指责她撒谎、当天根本没有应付考试等等。两位发动网络霸凌的政客在被网民抨击后,竟开始推卸责任给人家。两位身为政府高官,工作本分本应是提高人民福祉和提升国家经济,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面却完全表现得非常无赖和不专业,对比起薇薇奥娜面对缺乏网络覆盖却勇敢克服逆境的决心和认真求学的态度,怎么大人却展现得更为懦弱和幼稚呢?

在闹出多日风波之后,还好各方也出来平息此项课题。通讯部副部长大人在上议院的教导下,总算学会了向薇薇奥娜公开道歉;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凯里也代表政府与薇薇奥娜会面道歉;通讯部正尽快提升沙巴网络和改善基建,包括薇薇奥娜所居住的村落。

培养下一代的知识和教育总是重要,因为打造更好未来的重任就是落在他们身上,而不是我们这一代既骄傲又长期处于舒适圈的大人。没有美好理念,大人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