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马来西亚不算是冷门学科,因为其职业出路相当广泛,就业前景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心理健康领域,还可以转向企业、教育、市场研究等领域。
目前大马政府承认并受到法律监管的只有以下三大专业出路:
1) 精神科医生 (Psychiatrist)
要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首先必须获得医学学士课程,完成实习和在政府医院的义务服务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接下来,就必须攻读精神病学硕士学位或同等资格。另外,医生必须修习药物学 (Pharmacology),方能开药物给病人服用。获得硕士学位后,才能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的主要工作是诊断心理或精神疾病和提供药物,服务的人群为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科医生也会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通常精神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师保持着紧密合作以帮助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精神健康法案 (Mental Health Act 2001) 为我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设定了法律框架,规范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心理健康从业者的行为、患者的权利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另外,精神科医生必须向国家专科医生 (National Specialist Register of Malaysia) 注册及申请专科医生资格证书。
2) 临床心理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
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就是临床心理学了。首先必须先完成心理学本科,不过因为课程没有包括精神病理学,因此毕业生没有治疗心理病症这方面的知识。心理系毕业生必须报读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才能成为临床心理师。临床心理师不是医生,因此不会开药,这是和精神科医生的关键区别。
临床心理师主要提供心理测试或评估以了解个案的认知和行为表现,判断个案是否患上精神疾病。通过评估结果和访问个案的成长背景、生活和心理需求等,临床心理师会提供临床诊断并根据个案问题提供适合的心理治疗。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接纳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和系统疗法 (System Therapy) 等。若判断个案需要药物治疗,就会转介给精神科医生。
根据联合卫生专业法案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 Act 2016, AHPA) 规定,临床心理师必须在马来西亚联合卫生专业委员会注册并持有职业证书,才能被称为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另外,临床心理师也能申请加入马来西亚临床心理学协会 (Malay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MSCP) 成为会员。
3) 辅导员 (Counsellor)
看社会新闻时其中最常会提到的就是注册辅导员了。根据马来西亚辅导局 (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 LKM) 规定,要成为合法注册辅导员,必须修读由LKM承认的辅导系硕士 (Master in Counselling),并完成至少600小时的辅导实习。硕士毕业后,就可以申请注册成为辅导员了。
作为一名辅导员,主要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的人群一般上是在生活或情绪遇到阻碍和困扰无法前进的人。除了提供预防性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服务,在学校服务的辅导员也帮忙解决学生的校园问题。辅导员也可进行心理测试,但没有提供临床判断以说明个案是否患上心理疾病。此外,辅导员不具备医学资格,因此没有开药的处方权。
辅导员是受到监管的专业领域,法律框架是辅导局法案 (Counsellors Act 1988) ,主要由LKM执行、制定标准和监管注册辅导员。根据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南希苏克里透露,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12,583名注册并符合资格的辅导员。目前我国总人口达3430万人,这意味着辅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名辅导员对2718人,与该部门设定的1名辅导员对1000人的目标仍有显着差距。
结语
除了上述三种专职之外,我们也会时常看到其他职称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疗师或运动激励师等等,然而他们不受法律承认和监管,也无从确认他们的资格和素质。我国没有心理学法令,因此在制度上欠缺对正统心理专才的资格把关。马来西亚心理协会 (Malay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就多次呼吁政府立法以设定伦理守则和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以杜绝滥竽充数的局面。由于我国面临缺乏足够的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师和辅导员,因此相关立法可以招纳更多拥有心理学科基本资格的人来承担心理健康的支援任务,让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师和辅导员更能优先专注于个案诊断和心理辅导。此外,相关法令也能提升心理学的领域专业价值,吸引更多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修读学科,进而培养更多人才来应对当下社会对心理健康日益关注的国内课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