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8, 2022

OrphanCare的使命

虽然这些年来我也算是捐款不少了,但对于我捐献的对象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机构又如何运作等等终究还是一知半解,间中也只能通过报章或者他们发出的email来得知他们一些的最新进展而已,而上星期星洲日报副刊就正好有报道关于OrphanCare Foundation(孤儿关爱基金会)的新闻,这里就大概介绍一下。

根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万所收容机构,大约有6万4000名儿童生活在收容机构里。OrphanCare的使命则是推广去机构化 (deinstitutionalisation) ,阻止儿童和婴孩被送进收容机构里。为什么收容机构就不该收容更多呢?因为OrphanCare认为,每个孩童都需要家庭,而且根据研究,孤儿院里有80%的孩子拥有父母,为什么却把他们送进孤儿院呢?原因有好多,最大原因却是家庭贫困,父母没能力照顾孩子,只好选择送孩子进孤儿院,但这不该把父母这样的决定来合理化。

OrphanCare的去机构化操作确实有违大众的一般认知,以为孤儿院就该收容更多不幸的孩子,却不清楚孩子跟原生家庭分离,终究会对孩子造成不为他人所知的心里创伤。孤儿院和原来的家庭环境完成不同,从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变成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种族、年龄的孩子一起在孤儿院生活,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绝对不容易。毕竟,父母忽然间就这样消失了,孩子也许会想:是不是自己不乖不听话,被父母抛弃不理了?

尽管鼓励孩子回归家庭,OrphanCare永远优先考量孩子的福祉和安全,除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评估家庭状况,看是否该让孩子回归家庭生活,还设有相关程序来检讨整个过程,并跟进孩子回归家庭后的状况。

目前,OrphanCare也正计划推动寄养计划,给有需要的孩童暂时寄养在家庭,不用到孤儿院生活。若这项计划成功的话,有需要的孩子就能从原生家庭到寄养家庭生活,至少父母角色还在,不像到孤儿院忽然间要跟数十个人共同生活,也许能减少心里创伤,孩子也较容易调整自己。

研究显示,成长于收容机构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有更高机率感到沮丧、焦虑,甚至有自杀倾向,原因是他们被原生家庭抛弃,不具备归属感,所以跟寄养家庭生活的话,至少孩子是在有大人关怀和照顾的安全环境之下健康成长。

另外,OrphanCare和其他收容机构不同的是,他们还成立了弃婴航 (Baby Hatch) ,分别在八打灵再也、柔佛和双溪大年且24小时运作,并有社会工作者随时候命。该机构自2008年成立以来总共拯救了471名被遗弃的婴儿。我们可以有很多问题来指责抛弃婴儿的母亲,但至少,OrphanCare的这项计划,却让他们保留最后一丝尊严来安全把自己的亲生婴儿安置在弃婴航,总好过把婴儿丢弃在厕所、路边,甚至是垃圾桶。


我犹记得当年希盟推翻国阵上台成为执政政府后,当时大马史上首位副首相旺阿兹莎去参观了OrphanCare,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她本人也许能力平平,却充分发挥了政治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导大众对孤儿院的关注和注意力。就如上图所见,她眼神中充满了爱和怜惜。

老实说OrphanCare这样的计划其实并不讨好,有可能诱使更多年轻人不负责任就把婴儿丢弃在他们那里,但说到底这就是很现实的社会课题。为什么未婚生子?为什么没有做足安全性爱措施?为什么被强奸致怀孕?太多的质问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把矛头指向年轻女性。也许因为这样,在社会带着虚伪的态度看待这个课题之下,OrphanCare这样的动作反而更加难得可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